別稱:南國薊、小薊、濱薊、雞鵤刺(台灣民間對薊屬植物統稱)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約0.5m高,莖多分枝,密被長柔毛,葉披針形,葉緣羽狀全裂,多刺。頭花粉紅色至紫色,徑約3.5~4cm,由兩性的筒(管)狀花聚集而成。
分佈:低至中海拔之開闊地。
小薊花期3~7月,但大多在4~5月開花,全株都是刺,連花都是軟刺。本屬植物台灣有10種(含變種),因花大(頭花)、鮮豔、長相特殊,開花時很容易成為目光焦點,其中 C. kawakamii 玉山薊(川上氏薊)還成為新台幣千元紙鈔上的圖案,即帝雉左方獨立圖像。本屬植物雖然種類頗多,但有6種分佈於中高海拔,而 華薊為稀有種,另外雞鵤刺和 白花小薊僅產於南部。所以中北部低山區所見,幾乎都為 小薊。
這棵小薊是鄰居簡先生在今年二月給我的白石湖原生種 當時還是小苗 經過培植 現在
開花ㄋ 我紀錄ㄋ它開花的片段 跟大家分享
回鄉六年 我始終不能忘記孩童時 幫父親割田岸邊坡雜草 手指經常會被一種葉子帶刺的植物所傷 刺痛的記憶歷久彌新。但是回到山上後 我卻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蹤跡。
於是我問ㄋ許多老農夫 那種植物怎麼稱呼 他們都說它叫牛母虀刺 開花非常漂亮 只是葉子有刺每次割草都被刺的哀哀叫
於是我又問大家 是否還曾經看到過 大家異口同聲說 好久沒看過ㄋ
於是接著問 為什麼會消失在白石湖 大家又異口同聲的回答 因為大家改用除草劑消滅雜草 所以就在白石湖的田野間消失ㄋ!!
哀!!又是除草劑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