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有機護生態 孩子體驗農耕樂


恭喜--野草花果有機農場於2014/06/15
順利通過台北市政府舉辦/台北市食農教育農場評選!!

想辦親子農務體驗營的動念來自~~瑞秋卡森的一句話:那些能感受大地之美的人 將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 直到生命的盡頭。
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


一顆果子能有多少種子 粒粒可數,
一粒種子會結多少果實 無法計數.

有人這麼說 長期不接觸大自然的孩子 將來容易產生憂鬱症 也容易不專注。
文明化的大都會區 生活空間越來越小 人們與田野大自然的接觸 也日益疏離 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
都市化之後 身處城市的大人與小孩們 再也不能像50-60年代 享有鄉間生活或廣大的居住空間 現代化雖有其方便之處 我們不能否定進步的重要性 但在現代化的同時 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 能多一些與自然界接觸的機會 而不是讓小孩日後成為網路族 變成宅男宅女 這些是身為家長的我們 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
經營有機農場十九年 我發現老外與台灣人帶小孩來農場 家長讓小孩子接觸泥土的方式 大大不同 親子互動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通常老外會讓小孩盡興的與泥巴玩耍 會讓小孩在泥巴裡蹦蹦跳跳 而反觀台灣人 怕小孩弄髒鞋子 上車會弄髒車子 衣服弄髒ㄋ會不好清洗 手與身體不能髒兮兮 要清洗很麻煩 看到菜蟲馬上畏縮不前 也不敢抓蟲 只知道吃蔬菜水果 但不知如何辨認等等 於是無端讓小孩失去與泥土親近的大好機會 父母越呵護小孩 卻讓小孩日後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
我們能照顧小孩一輩子嗎?讓小孩長大後 變成社會白痴 變成禁不起任何挫折的草莓族 將是情何以堪 所以這些因素 值得家長們去省思與探討!!

我生長在山上 孩童時期跟著父母下田耕種 假日得上山挑材 賺取微薄的工資 隨手可採的柑橘 苦桃 土芭樂
閒暇 到森林裡撿拾薪柴 找塊休耕的農田 堆石頭烤番薯 爬樹找鳥巢 找螞蟻窩 曾經誤把蜂窩當螞蟻窩 結果被螫得滿頭包 自己玩泥巴 作泥塑 拔芒草作童玩 等等 這些童年往事 看似辛苦
但卻是何等的幸福

在野外自己跌倒 得自己爬起來 無形中會培養出越挫越勇的個性 在個人的生命過程中(感情 事業 健康) 曾面臨過不少的失敗與挫折 屢戰屢敗 年近半百 一事無成 總能絕處逢生 從事有機農場 沒有被打敗 靠的就是童年的經驗與社會歷練 且經常與大自然和土地親近 培育出獨立與自信的人格特質 所以越挫越勇 屢敗屢戰 而不易被挫折給擊倒 這是個人一點點的生命成長經驗 願與大家分享

其他即時農場活動資訊 配合手機更新方便 會及時上傳FB野草花果有機農場粉絲專頁 歡迎點閱!!

野草花果有機農場位置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野草花果有機農場

2010/03/28

白石湖吊橋通橋有感之三~~初發心

白石湖吊橋在多方努力之下 終於通橋(試營運) 從大年初一湧進ㄋ二萬人次以上的人潮 接連幾天的寒流春雨 讓許多打算出遊的市民興趣缺缺 但還是有許多民眾打著雨傘 來體驗這座台灣最新工法(目前為止算是台灣唯一工法)的白石湖吊橋 我問ㄋ許多遊客 對吊橋與濕地等景觀的看法 幾乎異口同聲的稱讚~~真水~~若不是這座吊橋 他們來到碧山巖一帶 是不會走進來這裡的 就算走產業道路進來 也不知道有後湖濕地這個地方
大家都驚嘆 台北市竟然還保有這麼具有自然美的地方 到ㄋ後湖濕地 才知道整個白石湖的美
我生在這裡 長在這裡 從小看到大的居家景觀 有這個機會將它公開跟大家分享這難得的絕佳環境 也是家族們的榮幸 雖然在施工過程中 遇到些許的小麻煩

回憶開園初期的三年 當草莓季結束 我都會利用溫室設施 種植夏季的葉菜類 但當蔬菜長成 卻因為草莓季已經結束 除ㄋ零星的登山客之外 沒多少遊客進到社區

於是 我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 在假日到碧山巖的石階旁 蹲坐在地上 販賣我的農作物 猶記得 第一年的夏天 我種ㄋ蘿蔓生菜 空心菜 食葉蘿蔔 莧菜 絲瓜 南瓜等 整盆的蔬菜拿出去販賣 當場現割 卻因為是新手 跟人家說這是用有機農法栽種的好菜 沒幾個相信 這真的是好菜 不用農藥 不用化肥 用的是我家的山泉水與農夫的愛心 澆灌出來的難得好菜 開始的一個月 從早上蹲坐到太陽下山 菜還剩一大半 到ㄋ第二個月開始有多位客人 開始回竉跟我購買 她們稱讚我的菜非常好吃 因此才慢慢打開蔬菜的銷路

第二年與第三年的夏天 我依然將盆栽蔬菜 整盆用車載到碧山沿石階旁販賣 生意才稍有起色 販賣的時間 縮短ㄋ許多 也都能賣完 都是阿彌陀佛與聖王保佑 我這農夫
在這三年當中 我記錄觀察ㄋ假日遊客的情形 也問ㄋㄚ英與阿枝 二位常年假日在此販賣的村人
她們都異口同聲的告知 來此的人一年不如一年 生意差好多! 不知如何是好。

當時我心中思考著 到碧山巖的人潮怎會越來越少?於是我對此下ㄋ自己的註解:
一 雪山隧道完成 台北都會區的人潮到宜蘭 花蓮去ㄋ
二 貓纜完工 遊客都到貓空去ㄋ
三 海芋的話題行銷 相當靈活 也吸引ㄋ不少遊客到北投去ㄋ
四 中南部與東部 推展休閒農業不遺餘力 也吸引大批的台北客 利用周休二日 到中南部 東部
住民宿 看花海去ㄋ
五 八里 淡水 三峽老街的休閒建設 也如火如荼 人潮也都到 淡水 三芝 八里 三峽去ㄋ

反觀 白石湖
一 本身屬於封閉型的圈谷環狀地型 既沒有主要動線 讓遊客到社區來(內湖到士林的道路動線在碧山巖停車場旁) 二十多年來 靠的只有僅存的五個草莓戶 繼續經營觀光農園 草莓季才有話題 草莓季後 猶如一座無人疼愛的山城

二 還有幾位農戶們栽種蔬菜 大多拿到山下 市場販賣 賺取微薄的收入養家活口 年輕人大多不願留農

三在長期被禁建與保護的理由之下 使得山城聚落環境相當髒亂 縱然天然景觀相當豐富 但人文景觀 道路景觀 聚落違建 卻是破舊與殘缺不全 這是不爭的事實

四長期處在封閉的居住環境下 老一輩的人思想比較老舊 深怕過多的改變會破壞原有的家園
就拿在民國七十八年發生的故事來探討一番:
本來當時的建設局與農會 有幫白石湖規畫二條道路 一條是從恆光禪寺後面的郭家連接到五指山 一條是從黃氏古宅旁連接到大湖街 當時郭家古宅路段已經發包動工 卻因為郭家屋旁的一棵樟樹 地主不同意施工 而作罷 使得這個案子 執行率掛零 這是當時白石湖的一大損失
而黃氏古宅這邊 也因為屋前的前端土地無法取得 而作罷
這二個道路工程 當時若能順利開通 白石湖就就不會因而繼續沒落二十年 看看現今的假日 到五指山的人潮增加多少 反觀2009年以前的白石湖遊客卻日益減少

五自私與鄉愿的思想(坦白說 就是見不得人家比我好的觀念 )仍存在於不少村人的心中 這樣的現象 其實也普遍存在台灣許多的農村與都市的社區之中 如何整合與團結共識 屏除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是社造工程的一大課題

在上述將社區自我與外在因素的比較下 我心中萌生此一構想 ~~唯有利用碧山巖的假日遊客與碧山巖廟方的現有停車場空間 以興建一座具誘因的景觀吊橋方式 將遊客從外圍連結導引到社區內部 實有必要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