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有機護生態 孩子體驗農耕樂


恭喜--野草花果有機農場於2014/06/15
順利通過台北市政府舉辦/台北市食農教育農場評選!!

想辦親子農務體驗營的動念來自~~瑞秋卡森的一句話:那些能感受大地之美的人 將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 直到生命的盡頭。
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


一顆果子能有多少種子 粒粒可數,
一粒種子會結多少果實 無法計數.

有人這麼說 長期不接觸大自然的孩子 將來容易產生憂鬱症 也容易不專注。
文明化的大都會區 生活空間越來越小 人們與田野大自然的接觸 也日益疏離 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
都市化之後 身處城市的大人與小孩們 再也不能像50-60年代 享有鄉間生活或廣大的居住空間 現代化雖有其方便之處 我們不能否定進步的重要性 但在現代化的同時 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 能多一些與自然界接觸的機會 而不是讓小孩日後成為網路族 變成宅男宅女 這些是身為家長的我們 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
經營有機農場十九年 我發現老外與台灣人帶小孩來農場 家長讓小孩子接觸泥土的方式 大大不同 親子互動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通常老外會讓小孩盡興的與泥巴玩耍 會讓小孩在泥巴裡蹦蹦跳跳 而反觀台灣人 怕小孩弄髒鞋子 上車會弄髒車子 衣服弄髒ㄋ會不好清洗 手與身體不能髒兮兮 要清洗很麻煩 看到菜蟲馬上畏縮不前 也不敢抓蟲 只知道吃蔬菜水果 但不知如何辨認等等 於是無端讓小孩失去與泥土親近的大好機會 父母越呵護小孩 卻讓小孩日後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
我們能照顧小孩一輩子嗎?讓小孩長大後 變成社會白痴 變成禁不起任何挫折的草莓族 將是情何以堪 所以這些因素 值得家長們去省思與探討!!

我生長在山上 孩童時期跟著父母下田耕種 假日得上山挑材 賺取微薄的工資 隨手可採的柑橘 苦桃 土芭樂
閒暇 到森林裡撿拾薪柴 找塊休耕的農田 堆石頭烤番薯 爬樹找鳥巢 找螞蟻窩 曾經誤把蜂窩當螞蟻窩 結果被螫得滿頭包 自己玩泥巴 作泥塑 拔芒草作童玩 等等 這些童年往事 看似辛苦
但卻是何等的幸福

在野外自己跌倒 得自己爬起來 無形中會培養出越挫越勇的個性 在個人的生命過程中(感情 事業 健康) 曾面臨過不少的失敗與挫折 屢戰屢敗 年近半百 一事無成 總能絕處逢生 從事有機農場 沒有被打敗 靠的就是童年的經驗與社會歷練 且經常與大自然和土地親近 培育出獨立與自信的人格特質 所以越挫越勇 屢敗屢戰 而不易被挫折給擊倒 這是個人一點點的生命成長經驗 願與大家分享

其他即時農場活動資訊 配合手機更新方便 會及時上傳FB野草花果有機農場粉絲專頁 歡迎點閱!!

野草花果有機農場位置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野草花果有機農場

2009/07/02

突破傳統的農民思維~~淺談農村再生

身為一個農村小孩 我知道農村的苦與真正的需要 台灣的農民生產技術一流 如何落實市場機制 免於過度的被中間商 與販售商剝削 幾十年來 始終無法突破 這是台灣農民的悲哀
食物哩程的概念 如何深耕給消費者 多購買台灣的農產品 消費者多付出一些給農民 增加農民收入 而不是斤斤計較於一把菜都少錢 一斤菜多少錢 吃到好吃 新鮮的農產品 對台灣的整體農業環境必會改善
在農民方面 農民有責任跟義務去生產安全而無過度農藥殘留 安全又好吃的農作物 對消費者健康有保障的產品
這才會是個良性循環 對人對土地都好 利己利他 利他也
利己

硬體建設是花大錢的工作 硬體的背後 需要的軟體建設更重要 如何幫助農民知識的提升 資訊的充分獲取 而不是農改場 農會 或幾個學術單位團體的膚淺表面功夫可以滿足的 更不是幾個社運團體一直強調土地的變更 如何如何

我們要的是配套措施的完善作業 法令要周全 不能單靠立法諸公坐在冷氣房裡單向思考幫農夫 幫農村再生
我相信這樣的結果會是個四不像的條例

最後 地方一定要先有自主性的團結組織 所謂組織 不是農會的產銷班 也不是里長 或民意代表等政治人物 如何在地方推出一個自主性規劃團隊 先尋找地方要的是甚麼 如何規劃 如何升級 如何讓房舍做適度的修繕 如何提升農業產業層次 而不是一味的靠補助 例如休耕補助 肥料補助 農機補助等等傳統的項目 那都是表象
農業行銷是一門目前農村最欠缺的課題 改革是要經過陣痛的必然後 才會有新的風貌與經營模式產生 當然 是好 是壞 在還沒有雛形出來之前 誰也不敢立刻下結論
所以跳脫傳統 導入跳躍式的思維模式絕對是必需的
沒有團結的農村 沒有地方自
主性的規劃 農村土地將會變成財團與政治人物謀取利益的工具罷ㄋ


身為都會區山坡地的農民 我的家鄉 60年來沒多大改變 除ㄋ有電力 產業道路 路燈 電話 電視之外 其餘沒多大改變 甚至有的比60年前的產業環境還糟糕 木炭窯不再現 當然伐木也沒ㄋ稻田不見ㄋ 茶產葉 柑橘產業也沒ㄋ 草莓只剩零星七個農戶 勉強維持地方產業 其餘的呢??從以上種種 可以看見我的家鄉不同於中南部的平原農村 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以上僅供參考 我不是專家 也不想引起爭議

後記
看到有人在談農村再生 這個目前有點爭議的話題 本來是不想介入這個議題的
因為我的家鄉 目前台北市政府正在幫故鄉施做農業環境改善工程 目的無他 如何兼顧環境議題
如何兼顧生態 如何幫助農民順利轉型走出貧困 如何留住年輕人 讓子子孫孫繼續留在山上
這是我們急迫想去做的功課

短期看不到它的重要性 但也許 20年後我的子孫們就知道目前我們在做的事情 對他們有多麼重要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需求 眼光要放遠 要有內容有深度 這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